梭庄村,位于章丘相公庄街道的北部,长白山脚下,是一个千年古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康熙《章丘县志》载:“去邑十里而近,有梭山焉。山形如梭,民依山成村曰‘梭庄’。”该村文物古迹众多,有梭庄李氏宗祠、李氏族谱碑、文昌阁、元音楼、药王庙、雪山寺、大戏楼等。2011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文昌阁 李氏宗祠 梭庄村除了这些散发着深厚底蕴文化韵味的明清古建筑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值得让后人记住的事:那就是梭庄村,在80年前诞生了章丘的第二支抗日武装。
在梭庄村的南边,有一个明朝万历年间建的戏台,坐南朝北,80年前,章丘第二支抗日武装就是由刘鸣歧和刘雨辰在这里成立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探访老戏台时,正碰上村里的刘大哥,他说老戏台前台后屋,台子是四木柱支檐,单脊硬山顶,上覆小黑瓦。后屋砖木结构,是演员休息换服装化妆的,墙角立有戏台建立碑记。每年村里二月二有四天的戏会,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场,十里八村甚至山北邹平的父老乡亲也翻过山来看戏。刘大哥还听村里老人讲解放战争时期,渤海京剧团曾来此对驻军进行慰问演出。现如今戏台只剩下土台子,成了遗址。 与刘大哥闲聊的时候,在戏台子一侧居住的刘鸣歧的亲侄子,67岁的老支书、曾在镇上干信访主任的刘希珠正好出来。小编与他10多年前在镇政府是同事,也算老相识了,听刘希珠讲他大伯,80年前的那件大事鲜活起来。 刘鸣歧(1907~1939.6),是刘希珠的大伯,原章丘抗日民众义勇军领导人,八路军山东纵队独立营营长。著名革命烈士。刘希珠听父亲讲,他大伯自幼聪明好学,章丘县高等小学第一届毕业生,上过东北军讲武堂,毕业后曾在东北军任连长、营长等职。后因爷爷病危,家中多次电报将他催回。回乡后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便接替照管家营的石料生意,成了一名石匠。1937年12月24日,日军渡过黄河侵占济南,随后,从济阳渡黄河抢占了章丘城(今绣惠街道),章丘形势一片紧张。面对河山破碎,家乡沦陷,他大伯挺身而出,与同村在县教育局任督察的刘雨辰一道,毅然决定组织抗日武装。刘鸣岐利用打石头的机会,刘雨辰以督察教学的便利,先后在梭庄、郝庄、蔡庄等十几个庄,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梭庄附近几个村的青年抗日情绪高涨起来。当时在邹平一带,有孟昭晋组织领导的“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长白山一带有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章丘万山的李曼村、宋乐生,1938年的2月16日晚上在石峪寺宣布起义,正式成立了章丘第一支抗日队伍“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刘鸣岐、刘雨辰见组建抗日武装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在1938年3月14日(阴历二月初二)早晨,带领本村的几个青年在梭庄村的戏台前集合,随后,窦家辛庄的窦传森和王庄的冯玉昌、冯玉恭、孙维东、孙立昌、王恩喜也来到梭庄,蔡庄的高守礼也带领十几个人、四五支枪到达。刘鸣岐站在戏台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宣布章丘抗日民众义勇军正式成立,这是继李曼村等领导的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的章丘县第二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刘鸣歧被推举为队长。 当年那些抗日热血青年就站在这戏台前宣誓成立队伍 后来部队被编为第六支队23中队,刘鸣岐任中队长,韩兆杰任指导员,刘雨辰任文书。1938年6月,23中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游击队第3支队特务营连,刘鸣岐任连长,韩兆杰任指导员,刘雨辰留司令部工作。不久,刘鸣歧调任3支队独立营营长。 刘希珠在大门口照看着99岁的老母亲,父亲95岁时因病去世,老人生前常说他的大哥是他们家族的荣耀,1939年6月6日,日寇围攻3支队。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他的大伯率领独立营,面对10倍以上敌人的疯狂进攻,顽强阻击。6月7日,在主力部队安全突围后,大伯组织独立营转移,在跳跃围子墙时,臀部被炮弹炸伤。为不拖累战士们转移,不让战士们管他,自己艰难的爬行,隐藏在一块长满灌木的坟地里。后被搜山的敌人发现,英勇就义,牺牲的很壮烈。说起这段往事,刘希珠眼里含着泪花。 刘希珠说,他的家就在戏台旁边不足5米的地方,每每走过,大伯在戏台上阵臂高呼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也时时激励着他。看着老戏台,心中感慨万分,没有英雄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缅怀那些先烈们! 来源:头条号/飘零章丘行 |